
- 好大一盤折兒根:171.10.13.97喜歡陳曉和楊蓉 那就給兩星吧
- 客觀:36.60.133.67比黃曉明版還要難看,韋小寶還是陳小春演得最好
- 閑山風:139.212.171.204人類擁有莎士比亞這件事 恐怕莎翁自己都編不出來 四百年後cgi可以把每根汗毛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人心的那點兒律動和念想從沒變過 #Twelfth Night#
- 起個什麽名:106.92.170.190細菌部隊的活體實驗極其殘忍,日本少年軍人的訓練扭曲人性。戰爭讓人喪失人性。童年時印象深刻的活體冰骨分離的凍傷實驗非常恐怖,留下陰影。戰爭再殘酷也要有最後的人類道德準則。
- 阿芫:61.237.160.26作為不行動的主體,威特克的人生全然圍繞著偶然展開。顯然在那個無從選擇的年代下談論機遇簡直滑稽可笑,但相較於反抗的癮君子和秘密的地下大學,是追求自保的庸碌和怯懦的本性將威特克帶往悲劇,因此每篇皆是以主角個人的全麵失敗作為結局,正是抱著隨波逐流的心態,巴黎才成為這種青年永遠的彼岸理想。以火車為結構大形式,三段故事中的主角總是以誤打誤撞的方式決定自己的人生:由領路人所引導,無論是宣誓效忠還是進入地下組織,被上帝俘獲還是成為中立醫生,卻始終徘徊在局外人的身份中,直至被信仰背叛。正是由於真實信仰的缺失,開篇失去醫生使命感的無力實則貫穿為個人失去“存在意義”的伏筆,於是他的人生便被編碼入以下三種符號:順勢而下的彈簧(在組織內陷入僵死)、消失的紙條(旁觀他人完成夢想)以及相同軌跡的拋球(重複卻無力改變)。